「水仙宮」離我家頗有一段距離,我盡量走巷路,從「武廟街」走到「大井頭」,就加速步伐跑也似地走起路來。「大井頭」街角的「本町派出所」是一處難關。我甚怕被派出所的巡查員發現而惹上麻煩。──葉石濤〈鐵門〉
‧魚市
凌晨一點半,安平魚市。 攝│李易宸 |
凌晨一點半,座落在運河路與湖內街的安平漁市場,已是燈光明亮,車來車往。雖然還不至於每個攤位上都有魚販,但也已經有七、八成的人潮。
窄窄的走道,兩旁鋪上了整齊的魚貨,每一尾新鮮的紅朱過魚,等待買家上門挑選,而此時還不是買氣最旺盛的時間點。
在沉默是金的原則下,只用眼神就知道對方要買什麼。 攝│陳彗星 |
在漁市場裡除了賣海鮮魚蝦的,還有年輕的小姐推著小餐車,放滿了檳榔、咖啡、飲料零食,所到之處,只需要用眼神示意,就能知道對方需要什麼。好似火車上的餐車小姐,來來回回在魚市場裡穿梭。
大船入港,帶來新魚貨。 攝│李易宸 |
卸貨前,就得準備看好下手。 攝│陳彗星 |
時間慢慢來到三點,漁船進港,運來大批新鮮魚貨,這種就屬先搶先贏的形式,看好自己想要的魚貨就趕緊下手,等著過秤繳費。頓時最熱鬧的氣氛不過如此,人聲鼎沸、推車來來往往,運送著買好清點的魚貨,準備到各個其他市場去零賣。
攝│陳彗星 |
入口處有攤賣著生魚肉塊的攤商,正在分解體型龐大的鮪魚,順著魚骨的方向,將肉屑慢慢剃除,就連魚頭也是手工分剁,仔細而不浪費,這些魚肉正準備運往水仙宮市場裡。
‧菜市場
凌陳三點,水仙宮市場 攝│陳彗星 |
此時,凌晨三點的水仙宮,外頭還是一片漆暗。偌大的市場裡,有幾盞黃燈亮起。最先映入眼簾是豬肉攤位,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大姐正在分割豬肉,她說自十四歲開始,她就在這兒賣豬肉了。
攝│陳彗星 |
隔壁賣魚的攤子老闆神情專注地磨著刀子,刀鋒與石頭的碰觸,是細細地唰唰聲。磨完一支刀子,再取出另支,直到磨完所有刀子。
攝│陳彗星 |
再往後走,有位大哥正從攤後的冷凍庫拉出一尾尾的土魠魚,整整齊齊地放在攤上,每尾魚的表面都有著一層薄薄地白霜,整理完成後,澆水略為退冰,便又開始整理起其他魚類。
攝│陳彗星 |
市場的深處,有位大嬸坐著矮凳子在清洗豬大腸,後頭則宛如豬隻分解廠,裡頭有三位工作人員,他們從前一晚十點就工作到現在,不停地將豬肉與骨頭一一分解,每個部份歸類。
攝│李易宸 |
攝│李易宸 |
隱隱地飄來油炸的香氣,穿過正在擺放蔬菜的攤位,找到香味的來源。用虱目魚打成的漿,手工捏製,下鍋油炸,每顆又大又圓在油鍋裡浮沉,這是為小吃店中午要用的滷丸,不得不趁早準備起來。
攝│李易宸 |
市場的路邊,燈光有些暗。年近八十歲的阿公正在仔細地拔著雞毛,阿嬤戴著暗紅色的毛帽,雙手泡在冰冷水中,搓洗雞鴨的內臟……
‧為府城文化而工作
自小在水仙宮附近長大的呂偉正,就是其一。他的老祖先在水仙宮市場裡製香賣香起家,店面也在市場裡頭,從小他就在這裡玩耍,知道這兒有一區是賊仔市,知道這兒攤販眾多,也知道這兒曾經被祝融侵襲後又再重蓋。
長大之後,他工作的地點在民權路上,靠近大井頭與本町派出所,也曾經是葉石濤〈鐵門〉這篇小說中,提到過這些地點。
與其說是旅行社,不如說是念舊惜情的好所在 。 攝│Ailsa |
走進呂偉正工作的地方,這是間旅行社。推開大門一看,卻像是老物件展覽場,牆壁上書寫著臺南府城文化,落款人正是長期為全美戲院彩繪電影廣告看版的顏振發師傅。
這哪裡像旅行社了?旅行社不是該有個明亮的櫃臺,服務一致的工作人員,還要有吵雜的電話聯絡聲跟事務機列印報表的聲音嗎?
工作中 攝│Ailsa |
呂偉正解釋,自從二十二歲就接手打理旅行社,至今已經七年的時間。從2008年搬到民權路來,就維持一派的老物件裝飾,跟時下對旅行社光鮮亮麗的門面,相當不同。
「那是因為我喜歡臺南在地文化,府城文化,我從小就喜歡老老舊舊的東西,捨不得丟。」曾經他抗拒過旅行社的業務,總覺得這商業氣息太重,不適合自己的個性,最終在人情壓力下,還是接受這樣的工作,但內心深處卻沒有忘懷深根府城文化的理想。
搖擺在商業考量與文化深度的推廣,呂偉正走出了自己的路。每月一次自辦性的府城導覽,吸引了不少年輕學子的參與,運用旅行社的優勢,結合自己的志願,打破傳統導覽的方式,還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來進行解說導覽,讓更多的人愛上臺南,植下文化的種苗,期待發芽茁壯的一日。
‧南風裡的常民生活
在城市的另一邊,同樣有一群人努力著。說是一群人,還不如說是三位好友兼工作夥伴。他們正為了雜誌出刊而努力。
圖片提供│透南風工作室 |
他們身影出現在東山區與老農「交陪」感情,觀察龍眼樹與龍眼果的成長與凋落;在菁寮和打製鉛桶的阿雪阿嬤,探討手作容器與人情味的溫度;在臺南沿海地區,半夜探訪淺坪式虱目魚的養殖方式,又貪嘴地來到七股龍山「喊魚仔」,發現這裡魚市的型態跟安平很不同,卻同樣很有趣味。
《透南風》雜誌 攝│Ailas |
總編輯余嘉榮有些靦腆,他說:「南方,是一種樸實溫和的生活質感,那樣純粹的質感常莫名的讓我們感到幸福,如同春季輕輕吹拂的南方。」這就是《透南風》雜誌的出現。
不同於市面上以消費走向的雜誌,《透南風》將常民的工作與生活,如實地呈現。不花俏、沒有噱頭,只想順著節氣、透過勞動、深入文化、傳承技藝、記錄產業,還有將我們生活週遭所熟悉的這些人、那些工作,傳達給更多人瞭解,工作亦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這是《透南風》的工作,而他們也正在記錄別人的工作……
‧是職業,也是畢生志業
曬香是製香中的重要一環。 攝│陳彗星 |
手工蹋蹋米 攝│陳彗星 |
傳統醬園 攝│陳慧星 |
手工糖蔥 攝│Ailsa |
魚市裡忙亂的攤販與人群,菜市場裡正準備著開張,於是人們甦醒,開始一日的生活,路邊的蹋蹋米製作、頂樓曬香的老師傅、拉扯著糖蔥的傳統手藝、埋首醬缸試味道的主人,在老屋裡泡咖啡的年輕人、運載著貨物上路的卡車司機……各行各業,在這裡幹活。
無論是待在旅行業工作的呂偉正,亦或是《透南風》的夥伴們,他們努力工作著。推廣府城深度文化、記錄常民的工作,都是他們的職業,更是他們的志業。在這裡,那些人,工作著……
適合做夢、幹活、戀愛、結婚、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。
--葉石濤
--葉石濤
《那些人,在臺南過生活》第二期 幹活
編輯群
局長│葉澤山
編輯│凃淑玲
編輯│凃淑玲
撰稿│Ailsa
米果的著作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
回覆刪除也有提到上述幾個點
無奈時間無情有些地方已默默褪出